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
实现设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富发展
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,没有农业的稳定和发展,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保障。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“四化同步”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进程。越是加快推进工业化、城镇化,就越要重视农业现代化。
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,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。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,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。
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,安全优质农产品越来越多的得到人民群众的青睐,同时农产品安全问题 已经成为政府和老百姓关注的头等大事。农产品安全问题,关系到每家每户,农产品不是进入市场以后才进行监管的,而是要从生产的源头抓起,才能真正确保食品安全。
因此,要解决“菜篮子”问题,必须解决“菜园子”问题,菜篮子是终端,菜园子是源头。源头是否安全将决定终端是否安全,解决蔬菜质量安全问题,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生产安全问题。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模式,无法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安全,很难进行标准化管理,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发展要求。
《中央1号文件》明确指出: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,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,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、经营规模适度、市场竞争力强、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。
当前,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,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,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。我们注意到,各地种植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,同时伴随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,规模化经营没有产生规模化效益,大部分规模型生产基地连续几年种植仍然亏损严重,甚至出现流转土地荒废、设施农业闲置等诸多问题,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,势必会对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影响。
河南省新乡市某公司旗下承包18000亩农田,2012年共亏损700万元!200多亩高性能温室建成一年后,因效益低下,又全部推平;某老板靠经营饭店起家,后投身于土地承包的潮流中,承包土地440亩,2012年亏损150万元,目前以退给农户300亩,至今仅剩140亩,因资金链断裂,无人管理,杂草比玉米还高,枣树不挂果,基本处于荒芜状态;新乡市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,经过前几年的短暂辉煌后,8000亩的土地承包合同成了烫手的山芋,欠银行及个人高利贷3亿元!偌大的公司只剩当初的几个“高管”。
这就是当今农业种植的一种生存状态!曾经雄心勃勃、挥师农业的富豪们,当国家优惠政策越来越多时,当种地大户成为一种趋势时,又是什么原因让昔日在各个商业领域风光无限的富豪们,却在农业上落了个如此下场呢?究其缘由,无非以下因素:
问题一:不懂农业、估计不足
农业是动植物生命的繁衍,受生物规律和自然气候条件的根本制约,有明显的季节性、区域性和周期性。纵观当今农业投资人,其实真正懂农业的并不多,他们之所以能进入这个行业就是因为有钱,很多人并不了解设施农业规模化运营中的技术及管理问题,估计不足,以为种地很简单,假如我1亩地一年纯收入100元,那么当我拥有1000亩,10000亩该挣多少钱!殊不知,一粒种子从发芽、到长叶、再到挂果成熟,需要一个不可人为改变过程,而中间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可能影响最终收益。
问题二:不重实践、不懂技术
有些设施农业规模化生产园区,在生产技术方面过分依赖理论学术专家,重文凭,不重水平;重学历,不重能力;重“名”师,不重“明”师,造成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。大棚蔬菜规模化生产不同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,必须进行标准化精细化生产管理。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依靠所谓的“农业专家”,因为他们对这行并不懂,所以很难请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专家,他们请的大多数人是凭经验种地的种植能手,他们的用人就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失败。
问题三:管理混乱、成本过高
有些设施农业规模化生产园区,高层决策层面,发展思路不清晰,市场定位不准确;中层管理层面,管理不规范,分工不明确,外行管内行;基层生产层面,生产无标准,人员不配套,素质低下,没有经过设施蔬菜生产职业化培训,有的根本不懂蔬菜种植技术,无证上岗,最终导致用工成本高,入不敷出,亏损严重,恶性循环。